在碑林区文化馆,4位非遗爱好者聆听孙莹(左)讲解缠花的制作过程。
(资料图片)
用镊子整理制作好的缠花。
将蚕丝线捏成需要的形状。
组合已经做好的缠花部件。
两位身穿汉服的年轻女子头戴的发饰和配饰都是精美的缠花作品。
缠花制成的发簪。
用一根铜丝和一张纸板搭建出骨架,将各色蚕丝线一圈一圈地缠绕上去,做出一片片有自然光泽的“花瓣”,再逐片组合成花,各种姿态极尽绽放,这就是缠花 。
缠花融汇了绘画、剪纸、景泰蓝、刺绣、编织、雕塑等工艺的精华,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精致、栩栩如生。
缠花源于宋代,兴于明清,盛于民国,历史悠久。70后的孙莹,作为陕西缠花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,可以用巧手缠绕出“指尖上的芳华”。孙莹小时候受奶奶的熏陶,对这项传统手工艺有很大兴趣,缠花伴随了孙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。
从事缠花这项非遗项目数十年,孙莹有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,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创作灵感。在“勾、捏、缠、绕”中,一件件造型各异、千姿百态的缠花作品跃然于手中。
孙莹制作的缠花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品,发饰、首饰等作品也层出不穷。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让这些作品收藏在博物馆里,而是要把这项手工技艺流传下去,为大众所熟知,成为每个人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。”孙莹说。
近年来,由于汉服文化的时兴,缠花也逐渐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,不少时尚的年轻人开始用缠花作为发饰和配饰,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雅致之美。
(记者 王燕 文/图)
关键词: